樹蛙科(Racophoridae
smaragdinus)特有種•保育類
生存環境
翡翠樹蛙主要分布在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山區。目前僅台北、桃園及宜蘭等處低海拔的果園或闊葉林中發現牠們的蹤跡。
翡翠樹蛙的一生
卵
繁殖季節時,翡翠樹蛙喜歡躲在底部有積水的植物體上鳴叫。配對的形成通常為一雌一雄,但偶爾也會有一雌多雄的配對情形發生。配對後由雌蛙背著雄蛙尋找適合的產卵位置,然後將白色的卵泡產於靜止水域的邊緣或植物上。
由雌雄蛙合力踢出的卵泡最初呈現白色,漸漸地轉變成粉紅色、乳黃色;卵泡大小約為11X9X7立方公分,卵則產於其中。每次約產400個卵,每一個卵粒直徑約2.5mm,大約經過7天就會孵化成為蝌蚪,落入下方的積水中。
蝌蚪
翡翠樹蛙蝌蚪呈現暗褐色,由側面來看尾鰭較高,外緣略呈波浪狀,尾末端較為圓扁。蝌蚪變態成為小青蛙與當時的季節或溫度有關,一般約歷時1到3個月不等。
成蛙
翡翠樹蛙的體背為翠綠色,腹部呈現白色。眼球的紅彩則幾近金黃色。由鼻尖經眼框稻鼓膜上方的金黃色皮褶,為此樹蛙與其他種綠色樹蛙最爪要的辨別特徵。
雄蛙具有單鳴嚷,喜歡在離地2公尺以下之五節芒及灌木叢上鳴叫,叫4到10個音節不等。有時一隻獨鳴,但也有輪流鳴唱的情況。
延伸閱讀
台灣地區以產卵泡的方式產卵的青蛙有:翡翠樹蛙、莫氏樹蛙、台北樹蛙;諸羅樹蛙、橙腹樹蛙及白頜樹蛙等。
由於卵泡的成分多為醣類的膠質,且其中含有高蛋白質的卵,容易吸引蛙蠅來此產卵且生蛆,造成樹蛙卵無法孵化成功。
翡翠樹蛙的卵泡就是因為常有蛙蠅的寄生,導致經常有卵粒集體死亡的現象。